查看原文
其他

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书籍,已成为社会学方法课必读教材

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-07-07

文/高行云

首发时间:2021年10月11日


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,颁给了三位学者。其中,斯坦福大学Guido Imbens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Joshua Angrist教授获奖,是因为表彰他们在因果关系分析方面的方法论贡献(for their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analysis of causal relationships)。


什么是因果关系分析?

为什么他们有贡献?

社会学如何看待这方面的贡献?

 

看似高深,其实就是围绕一个简单的问题:一个人感冒,他/她泡了板蓝根喝,然后不感冒了。究竟是不是因为板蓝根治好他/她的感冒呢?

 

- 1 -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社会学演讲

 

虽然社会学界经常diss经济学界(反过来也一样,见页底推送),但社会学也确实会从经济学的方法论研究上得到启发。

 

Guido Imbens教授曾在美国社会学学会2008年年会上演讲——“邓肯纪念演讲”Otis Dudley Duncan MemorialLecture)。熟悉量化社会学的话,没人不知道邓肯的大名。

 

二战后,随着社会调查越来越能涵盖社会学关心的性别、职业等领域数据,社会学的量化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。要知道,二战以前的社会学量化数据,往往只是零散的、描述的,也不注意收集性别、年龄等维度(Raftery, 2001)。

 

1960年代早期,邓肯和Hubert M. Blalock成为量化社会学的重要推手(Bryant, 1985)。邓肯在1961年发展了社会经济地位指标,Blalock也在同年将路径分析带入社会学领域。后来,邓肯和布劳合著的《美国职业结构》一书,让路径分析、社会流动研究大力发展起来。

 

因此,美国社会学会年会邀请Joshua Angrist来担任邓肯纪念讲座主讲人,不乏寓意。

 

- 2 – 因果关系、非实验科学与反事实分析

 

回过来讲邓肯:他清楚地知道,在社会学统计分析中,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Xie, 2007)。不过,社会学知道很难做因果推断,所以一直偷懒。

 

什么是相关关系?什么是因果关系?


因果关系的经典理解是从实验科学中发展出来的。在随机实验中,因果关系是一个给定的干预对某一结果的影响,所以会将实验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(Reed and Hirschman, 2014)。但是社会学怎么做实验?没法做。社会学统计推论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。上面谈到的Blalock,代表作就是1961年出版的《非实验研究中的因果推断》(Causal Inferences in Nonexperimental Research)。

 

社会学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世界里收集的是观察数据,没有实验室,没法做出干预,怎么会搞清楚因果关系(Guggenheim2012)。所以,我们就直接用相关关系吧?就像上面这张图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卡车能走,但如果找到一个较前的时间点的动力(如有人在车上推),又在较后的时间点看到车在动(结果),那么我就认定在车上那个推车的人,是原因。显然,这个案例错得厉害。


 

为了解决在开放世界中没法做因果推断问题,发展各种各样的方法。几位经济学家之所以获奖,也因为多种方法论方面贡献。还有一种,叫“反事实”:如果某个干预没有发生,那么结果会怎么样?

 

反事实推断也很多,其中一个是断点回归方法,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Joshua D. Angrist所著《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》一书的第6章内容。

 


比如:假设你和你同学的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一样,但就是你考了499分,你同学考了500分,而那一年的大学录取线就是500分,所以你没有上大学、你同学上了。这个大学录取线是个断点,能够在控制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,区分你和你同学后来的变化(如收入差距)是如何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。

 


这种方法叫“断点回归”,其假设就是反事实因果关系:你那么优秀,一分之差其实不算什么,但就是没有上大学而已!


 

- 3 – 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书,当社会学方法教材

 

社会学的方法课程,可以教这些吗?

当然可以!

  

斯德哥尔摩大学(Stockholm University)社会学系教授Magnus Bygren开设的课程《社会学中的因果推断》,就是以这本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!

 

围绕这本教材,Bygren教授的课程以“反事实的因果推断”为核心,讲授:

双重差分模型

固定效应方法

工具变量

断点回归

 

该课程大纲的下载链接:

在本公众号回复消息【反事实】,可获得百度云链接

 

 

- 4 – 把反事实的断点回归,用到质性研究?

 

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Gianpaolo Baiocchi研究的是巴西的参与式预算,出版过一本扎实的田野调查专著Bootstrapping Democracy: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in Brazil。这是在我们看来再定性不过的政府治理研究,也是一部非常有理论意义的研究——代议制民主为什么不够好?如何深化民主?参与式民主究竟是什么样的?但是,他提出一个问题:

 


如果证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变化,是来自于参与式预算的改革,而不是来自于其它因素呢?


这在社会学研究中再常见不过。我们常常发现原因是多种多样了,所以想证明是某个原因而非其它原因在主要发挥作用,非常难。可是,Baiocchi教授很聪明,他的研究设计非常量化——“断点回归”

 

因此,Baiocchi教授大大违背了定性研究者的期望:没有挑选“典型”的愉港市(参与式预算的全球明星城市),而是以“配对分析”的方式,分别挑选了四对的一般的城市。他还量化计算了这些城市的选举得票率。在每一对中,一个城市是工人党都是以2%左右微弱优势上台,实行参与式预算,而另一个城市中工人党是类似的微弱劣势输了选举,没有实行参与式预算。他还评估了每一对城市的工业化水平、城市化水平、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一致性。

 

简单地讲,Baiocchi教授的质性研究的设计,是量化思维,是断点回归式的配对分析,而那个断点就是“工人党微弱优势上台/弱势下台=实行/没有实行参与式预算”。如此一来,他就能够分析,每一对的城市都非常类似,唯一不同的就是有没有实行参与式预算。

 

这是用反事实因果思维做质性研究的非常精彩的案例!

 

 

参考文献:

Bryant,Christopher. 1985. Positivism in Social Theory and Research. London:Macmillan Education, Limited.

Baiocchi,Gianpaolo. 2011. Bootstrapping Democracy: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in Brazil.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.

Guggenheim, Michael. 2012.“Laboratizing and De-Laboratizing the World: Changing Sociological Concepts for Plac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.”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25(1):99–118.

Hirschman, Daniel, and Isaac Ariail Reed. 2014. “Formation Stories and Causality in Sociology:” SociologicalTheory.

Raftery,Adrian E. 2001. “Statistics in Sociology, 1950–2000: A Selective Review.”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31(1):1–45.

Xie, Yu.2007. “Otis Dudley Duncan’s Legacy: The Demographic Approachto Quantitative Reasoning in Social Science.”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5:141–56.

 

 *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5998期推送 *


往期相关推送

因果机制:放之四海皆准的解释?还是因情境脉络而异?三种可能性

社会学里的因果关系有几种?

“相关关系=因果关系”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半世纪秘史(Abbott1998)

民族志也能【做出】机制式因果解释?实用主义回答

挑战Mann:四种权力*三种因果性的列联表,因为power=cause

时间、因果性与社会学的想象力:与成伯清商榷(孙宇凡,2017)

历史社会学的三条大路通因果(Ermakoff2019)


从社会学角度吐糟:经济学论文提出研究贡献的12种套路

经济学是怎么diss社会学的?

【还有16篇经济社会学前沿述评,见本日次头条推送】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